作者: 馬源劭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7-11 09:04
“湖西的抗戰是我們堅持,湖西的種子是我們栽培……”7月9日,晨曦初露,單縣幵山公園東北角綠蔭下,十余名老人正練習合唱,曲目是當地獨有的《湖西軍歌》。
“……我們咬緊牙關熬過這黑夜,炙熱的太陽明朝定能升上來!”幾遍下來,夏風已裹挾炎熱,老人們紛紛離開,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旁邊,矗立著一座恢宏建筑,五角星浮雕在朝陽下折射出灼灼光輝。這里是單縣紅色湖西教育基地,自2020年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40萬余人次,成為跨越時空的紅色精神坐標。
“展廳面積近5000平方米,以‘民心是中國共產黨永遠的根據地’為主題,圍繞‘先有共產黨員真心為民,后有老百姓生死相依’這一主線,分7大部分33個單元?!眴慰h紅色湖西教育基地負責人孔亞力表示。
步入展廳,時間在這里由一瞬化為永恒。
《平原人山》巨型浮雕迎面撲來——遠看是山,近看則是密密麻麻的人像。講解員李雙的聲音穿透時空:“湖西根據地跨蘇魯豫皖四省,是連接華北與華中的戰略樞紐,更是日寇‘掃蕩’的重點目標?!?/p>
但這里是平原,沒有御敵的天然屏障,如何抵御日寇?《平原人山》告訴了我們答案:湖西共產黨人依靠、發動人民群眾,與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同生共死,用血肉之軀凝聚起抵御外侮的銅墻鐵壁。
時光回溯到抗日戰爭時期,湖西地區成為戰火紛飛的前沿陣地。在“日軍鐵蹄踏湖西”板塊,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和翔實的史料,將那段黑暗而壯烈的歷史呈現在人們眼前。
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湖西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無數家庭支離破碎,無數生命在戰火中消逝。然而,英勇的湖西人民并沒有被侵略者的殘暴嚇倒,他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行動起來,“喚起民眾千百萬”。
湖西地區的共產黨員們深入群眾,宣傳抗日思想,組織抗日隊伍。在他們的努力下,湖西大地上燃起了抗日的烽火,一支支抗日武裝力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馬良集戰斗微縮場景令人駐足。1938年7月2日,李貞乾率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在單碭邊境打響了湖西抗戰第一仗,利用“青紗帳”斃傷敵寇60余人。這一仗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鼓起了湖西地區軍民的抗戰熱情。
同年12月,八路軍一一五師蘇魯豫支隊到達單縣東部,首戰便于崔莊殲滅漢奸王獻臣,被群眾譽為“天上掉下來的八路軍”。次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冀魯豫支隊挺進湖西,打開了抗日斗爭的新局面。
當時,老百姓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戰士們爬冰臥雪地打了勝仗之后,依然選擇在樹底下休息,不進老百姓的家門。原來,楊得志率領的冀魯豫支隊制定了“三不準原則”:群眾不在家,開門就犯法;過路不住房;喝開水要付錢。也正是因為這樣嚴明的紀律,八路軍迅速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和愛戴。
隨后,湖西共產黨人建立了統戰組織,和國民黨人一起建立了婦救會、農救會、兒童救國團等抗日群眾組織。并對國民黨地方官員進行統戰,還廣泛團結社會各界愛國人士參與到抗戰工作中,形成了一切愛國力量和各黨派、各階層聯合抗戰的格局。其中,涌現出了不勝枚舉的感人故事。士紳王泗橋傾家蕩產支持抗日、朱鴻鐸送糧獻槍,女村長楊傳榮帶頭抗日……
為何八路軍如此受擁護?答案就在“先有共產黨員真心為民,后有老百姓生死相依”這19個字里。
1941—1943年,湖西地區遭遇災荒。當地共產黨人通過一系列舉措幫助群眾渡過難關?!笆裁词枪伯a黨人?在災荒之年,家里僅有一碗米,也要放進百姓鍋里。百姓需要耕田地,專員帶頭拉爬犁。”李雙的講解如泣如訴。在軍民齊心協力下,湖西終于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逃荒群眾返鄉,外來人口涌入,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勝利不僅依靠軍隊的作戰,還依靠民心的向背。”李雙說。1943年日偽軍“鐵壁合圍”大掃蕩時,單縣卯湖村孟大娘和兒子孟憲文在高粱地里發現兩名八路軍傷員,不僅精心照料,還抬著傷員與敵人在高粱地里周旋,面對放火燒屋依舊不肯低頭。當時,類似的老百姓拼死救傷員的故事,在湖西大地比比皆是,可謂“家家掩護八路軍,村村都有‘孟大娘’”。
“建館時,我們找到了如今遠在貴州的孟大娘之孫。他講述了之后的故事:房子被燒后,孟憲文帶著孟大娘參加了八路軍,他不怕犧牲,英勇作戰,曾多次立功,是冀魯豫的一等功臣。”孔亞力說。
1945年7月,八路軍攻進單縣縣城,日偽軍棄城逃跑。至此,被日偽軍占領7年之久的單縣城宣告光復。
硝煙散盡,時回今朝。穿過歷史長廊,觸摸抗日戰爭的血火記憶,紅色血脈在新時代繼續奔涌。這片湖西大地,烽火早已遠去,但薪火永遠不熄。
文/圖 記者 馬源劭